查古籍
性味 甘,酸,平。
功能 清热泻肝生津、止渴,利水消肿,
效用 清虚热,生津液,治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消渴引饮。泻肝胆湿热,利水破瘀,治腹水、小便不利诸症。临床及民间还用其治肝硬化腹水以及骨间酸劳症。
禁多食,多食可助湿生痰, 脾胃弱者尤应忌食。
现代研究发现,李含杏仁甙、脂肪油、挥发性有机酸、粗蛋白、淀粉、天冬素、皂甙、植物甾醇、维生素B1、C等。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性味 甘,酸,平。
功能 清热泻肝生津、止渴,利水消肿,
效用 清虚热,生津液,治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消渴引饮。泻肝胆湿热,利水破瘀,治腹水、小便不利诸症。临床及民间还用其治肝硬化腹水以及骨间酸劳症。
禁多食,多食可助湿生痰, 脾胃弱者尤应忌食。
现代研究发现,李含杏仁甙、脂肪油、挥发性有机酸、粗蛋白、淀粉、天冬素、皂甙、植物甾醇、维生素B1、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