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肺动脉狭窄分为瓣膜狭窄、瓣下狭窄、瓣上狭窄及混合型狭窄,现介绍前二者征象如下。
(一)瓣膜型肺动脉狭窄(Pulmonaryvalvular stenosis)
肺动脉瓣膜粘连融合成圆顶形膈膜,中央或偏心型狭窄,瓣膜呈不同程度增厚。右室排血受阻压力升高,导致右室肥厚及扩张。肺动脉干出现狭窄后扩张。
X线征(图4-16)
图4-15 动脉导管未闭症,并发肺循环高压
图4-16 瓣膜型肺动脉狭窄
两肺血减少,心脏呈“二尖瓣”型,肺动脉段明显凸出,右室肥厚,少数患者右房增大。
(二)漏斗型肺动脉狭窄(Infundibularstenosis)
漏斗部狭窄,亦称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常与室间隔缺损并存,如法乐氏四联症。分为局限型与管道型两种,前者可伴有漏斗部心腔扩张,亦称第三心室,此征在右心室造影时显示。
X线征:肺血少,心脏呈“靴型”,肺动脉段平直或凹陷,右室增大心尖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