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妇科秘书》 孕妇出痘论

    作者: 未知

    凡孕妇出痘,热能动胎,胎落则气血衰败,而不能起发灌浆矣。故始终以安胎为主,外用细软之帛,紧兜肚上,切不可用丁、桂燥热之品,及食牛虱毒物之类,以致触犯。其条芩、白术、艾叶、砂仁之类,与痘相宜者,采而用之。其初发热,则以参苏饮发之,痘既出后,则多服安胎饮保之。渴者,则用人参白术散加减;泻者,则用黄芩汤,合四君子汤,内加诃子。血虚者,则以四物汤加托药;色灰白而起发较迟者,则用十全大补汤,去桂,服之。

    总之,不问轻重,悉以清热安娠为主。更有孕妇出痘,正当盛时,忽临正产者,势必气血俱虚,亦只以十全大补汤大补气血为主。虚寒者,少加熟附。若腹中微痛者,此恶露未尽也,宜四物汤,加干姜、桂心、木香、黑豆,用熟地黄而去芍药。盖恐寒凉,有伤生气。然有当用者,酒炒用之。若寒战咬牙,腹胀不渴,而足冷身热者,此乃脾胃内虚,外作假热也,宜参、 、归、附、木香之类,一、二剂而愈者吉,不愈者凶。若孕妇肥胖者,则气居于表而慊于内也,人参可多,黄 宜少,多加带壳缩砂,切忌脱蒂果子之类。至有痘将收靥,忽作泄泻,口渴饮水,小便短少,其痘胖壮红润者,此内热也,宜五苓散,内加黄芩、芍药之类。若至滑泻不止,食少腹胀而足冷,痘色灰白,脉细无力者,此犯五虚必死之症也。凡妇人方产之后,或半月左右,适逢出痘者,此无胎孕系累,惟气血尚虚。治宜大补荣卫为主。若痘出多者,则加连翘、粘子之类。大便自利者,则用肉果、炮姜之类,余即照常一例而治。至于孕妇出痘,在于初出之时胎落者,则血气虽为大虚,然热毒亦因走泄,兼之未经起胀灌浆,则血气未曾外耗,倘非险逆,加以大补托里,每多得生。至于收靥之时胎落者,则毒已出表消散,亦多无事,但重虚而元气易脱,倍宜补益耳。若正当起胀灌浆而胎落者,则气血衰败,内外两虚,既不能逐毒以外出,则毒必乘虚而内攻,其为不救者多矣。

    参苏饮

    人参 紫苏 干葛 前胡 制夏 茯苓 陈皮(各等分) 枳壳(麦炒) 桔梗 木香 甘草(各减半)

    黄芩汤治热利。

    黄芩 炙草 芍药(各等分) 大枣(五、七枚)

    水煎服。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