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得天阳和之气故温,兼地之金味故辛,辛则善散,温能通气。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为除寒热、散冷气、止霍乱、消胀满之要药。子则辛温而兼滑润,故尤为下气咳逆之需。梗体轻味薄,虚人疏解顺气尤宜。若汗多者忌用叶;善呕者忌用子。
紫苏,背面俱紫,而香者佳。五月端午采用。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香能达外,温可暖中,发表解肌,疗伤风寒殊捷。开胃下食,治作胀满易瘥,通心利肺,止痛安胎,香港脚兼除,口臭亦辟。梗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宜用。苏子驱痰降气定喘,润心肺,止咳逆,消五膈,破 坚,利大小二便,却霍乱呕吐,比茎叶则不发散,比陈皮更不泄气,理气而不伤气,气分中处处宜之。惟脐下气逆而上者,不可用。
主治(痘疹合参) 主下气除寒,消痰利肺定喘,安胎解肌发表,头痛身热,咳嗽痰涎。凡痘前干热无汗暂用。叶惟发散,茎又行气,为里之表药,随所使以见功。
按∶紫苏本散风之剂,欲喜其芳香,旦暮资食,不知能泄真元之气,所谓芳草致豪贵之疾者是也。气虚表虚者禁用。叶能润肺,虚者禁用。子至于安胎和胃,药中用之,不过取其辛香,暂调胃寒气滞之症。岂可概用、久用,以陷虚虚之祸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