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禀天地清寒之气而兼金之性,故味苦、平,大寒,无毒。入手太阴、少阴、太阳、阳明,亦入足少阳。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去诸邪热与湿热也。入邪热实症药用宜生,入脾胃泻痢药用宜酒拌炒,入安胎药用宜条实者,酒浸炒黄。
黄芩,泻肺火,消痰利气,除湿热,不留积于肌表,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滋化源,常充溢于膀胱,赤痢频并,赤眼肿胀。得白术、砂仁安胎孕,同浓朴黄连治腹痛,总除诸热,收尽全功。中枯而大者,轻飘上行,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紧实而细者,沉重下降,泻大肠而除湿,治痢兼可安胎。若脾虚肾虚,泄泻血虚,胎气不安。
一切虚热禁忌。
主治(痘疹合参) 宜酒炒用。泻肺胃火,解热毒,养阴退阳,上焦热盛者可用。
然中枯而飘者,泻肺金之火,而消痰退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泻大肠之火而滋阴,兼退热于膀胱。但于初起,以至灌浆,俱所禁服。惟收靥以后,余热毒盛者皆宜。安胎尤不可缺。如胃虚脾弱,脉沉细者,切勿混投。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禀天地清寒之气而兼金之性,故味苦、平,大寒,无毒。入手太阴、少阴、太阳、阳明,亦入足少阳。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去诸邪热与湿热也。入邪热实症药用宜生,入脾胃泻痢药用宜酒拌炒,入安胎药用宜条实者,酒浸炒黄。
黄芩,泻肺火,消痰利气,除湿热,不留积于肌表,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滋化源,常充溢于膀胱,赤痢频并,赤眼肿胀。得白术、砂仁安胎孕,同浓朴黄连治腹痛,总除诸热,收尽全功。中枯而大者,轻飘上行,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紧实而细者,沉重下降,泻大肠而除湿,治痢兼可安胎。若脾虚肾虚,泄泻血虚,胎气不安。
一切虚热禁忌。
主治(痘疹合参) 宜酒炒用。泻肺胃火,解热毒,养阴退阳,上焦热盛者可用。
然中枯而飘者,泻肺金之火,而消痰退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泻大肠之火而滋阴,兼退热于膀胱。但于初起,以至灌浆,俱所禁服。惟收靥以后,余热毒盛者皆宜。安胎尤不可缺。如胃虚脾弱,脉沉细者,切勿混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