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古人口咬碎,故称咬咀。今之刀代之,惟凭锉用,犹曰咀片,不忘本源。诸药坐时,须要得法,或微水渗,或略火烘,湿者候干,坚者待润,薄薄切匀,才无碎末。仍忌锉多留久,恐走气味不灵,旋锉应人,速能求效。根梢各治,尤弗浑淆。生苗向上者为根,气脉以上;人土垂下者为稍,气脉下行;中截为身,气脉中守。上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盖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凡服百药,忌食其心,心有毒也。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古人口咬碎,故称咬咀。今之刀代之,惟凭锉用,犹曰咀片,不忘本源。诸药坐时,须要得法,或微水渗,或略火烘,湿者候干,坚者待润,薄薄切匀,才无碎末。仍忌锉多留久,恐走气味不灵,旋锉应人,速能求效。根梢各治,尤弗浑淆。生苗向上者为根,气脉以上;人土垂下者为稍,气脉下行;中截为身,气脉中守。上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盖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凡服百药,忌食其心,心有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