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夫水无土则溃,土实则顺,理势然也。盖土为万物之母,而痘疮之起灌成实,皆赖脾胃化源生发也。倘天元薄劣,脾土损伤,则传送之官失职,生化之机以漓,气血弗克充灌,于是土溃水浮而泡随发也。然一发泡,则痘囊空虚而不饱满矣。有以气过则为泡者,当言邪气之过于冲击而为泡也,岂正气充实,不能逐毒化浆而为水泡臭痒之患哉!有以部位所属五行以断者,虽似乎理,未免多歧,不切治法。总之,头为元首之尊,胸为受气之地,颈为出入之所,背为五俞之属,正痘尚嫌具多,况水泡乎?惟于手足,则如卒伍卑贱之属,少见之而不为害,然亦脾虚之足征矣。若至被单交片则为恶候,乃臭痒之渐也。向有凡疮或破伤未痊,或初痊斑嫩,痘出簇而化为泡者,由外因而致,非内病而无害也。按古论泡之恶,与黑陷相类,外出内入,势虽不同,而毒滞为害则一,盖毒瓦斯猛烈,反成郁遏,极则冲突平陷之处,郁遏之处也。水泡之所,冲突之所也。热毒内伏,驱逐津液先行耳,内宜逐毒松血,外以银针刺破,出其紫血,以芫荽酒调宫粉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