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治恶疽发背不痛,或麻木,或呕吐昏愦。
蟾酥 轻粉 乳香 没药 朱砂 血竭 铜绿 胆矾(各一钱) 生白矾 雄黄(各二钱)麝香 冰片(各三分) 蜗牛(二十个,另研) 为末,将蜗牛碾烂,入药末,捣匀,为丸,如绿豆大。如丸不就,入些酒糊丸,每服七丸,或九丸或十一丸,用葱白三五寸,病患自嚼烂,吐于手中,男左女右,包药在内,用热酒和葱送下。如人行五六七里,汗出为度,无汗再用葱研烂,裹药服。此为外科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