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冯氏锦囊秘录》 辨伤寒可汗不可汗

    作者: 冯楚瞻

    凡脉浮大者,日数虽多,在表宜汗。若六七日后,邪热少退,胸膈亦和,是表里己平也。而如咽喉干燥,汗出无多,此乃津液枯竭,不可发汗,汗则亡阳。更淋家不可发汗,夫淋是太阳热传膀胱也,汗之则津液愈竭,客热愈增,以致膀胱虚燥,小便便血。衄家不可发汗,夫衄则上焦已亡血矣。汗之复竭上焦津液,血不荣则筋不舒,阴既虚则目不瞑而成痉 。少阴病脉沉细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难治。脉动数微弱者,不可发汗。脉沉迟在里者,不可发汗。腹中左右有动气者,不可发汗,及产后溃疡,年高病久,气虚血虚,均不可无汗。故夫汗者,治在表也。然汗法有三,一曰温散。天遇寒胜之时,人逢阴胜之脏,夫阳气不充,则表不能解,虽身有大热,必用辛温。一曰凉解,炎热炽盛,表里枯涸,阴气不营,亦不能汗,宜用辛凉。一曰平解。病在阴阳之间,既不可温,又不可凉,但宜平用,期于解表而已。凡已得汗而脉尚躁盛者,此阴脉之极也,死。脉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若得汗而脉静者,生。

    凡病患神采外扬者,病发常多汗而躁急,盖神既外扬,津无管束而妄泄。《经》所谓∶阳虚虚阴必凑之,必须内守,方可逆挽。老子所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真对症之药也。若夫用药,必取草木之性,下达而味沉重者,恒使勿缺。如灌园而频频沃之,以杜其枯竭也。所以伤寒过经热不止,或发汗不彻用紫苏煎汤,纳入大壶,置被中接汗,内服辛凉之药,使汗易出,而勿耗伤阴分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