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口糜者,因心脾受热,郁火熏蒸。治宜清理心脾,其脉则洪大有力,而为实热者也。更有脾元中气不足,不能按纳下焦阴火,以致口糜生疮,宜服附子理中者,不可不知。至于喉肿者,有阳毒,有阴毒,如面赤脉洪或吐脓血,是火气上冲,心肺受热,是为阳毒。加四肢冷,而脉沉细,是寒结于肺,寒极生热,湿热熏蒸,此为阴毒。治阳以清肺化毒,治阴用引火归源。
《时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陈念祖(修园)着。二卷。 选择常用方剂 108 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叙理简明,便于学习。
《时病论》(公元 1882 年)清.雷丰(少逸)着。八卷。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 重要著作之一。
口糜者,因心脾受热,郁火熏蒸。治宜清理心脾,其脉则洪大有力,而为实热者也。更有脾元中气不足,不能按纳下焦阴火,以致口糜生疮,宜服附子理中者,不可不知。至于喉肿者,有阳毒,有阴毒,如面赤脉洪或吐脓血,是火气上冲,心肺受热,是为阳毒。加四肢冷,而脉沉细,是寒结于肺,寒极生热,湿热熏蒸,此为阴毒。治阳以清肺化毒,治阴用引火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