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冯氏锦囊秘录》 方脉面热面痛合参(附须发病)

    作者: 冯楚瞻

    《灵枢》曰∶手面与身形也。天寒则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堕,生而其面不衣何也?

    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浓,其肉坚,故大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东垣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火上,独疗其面,盖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兼挟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面,故令面热如醉,治宜先为散其风热,或以调胃承气汤,加黄连犀角,疏下两三行,彻其本热,散其风热,以升麻汤,加黄连主之。

    手足六阳之经,皆生至于头,而惟阳明胃脉之鼻交额中,入上齿中,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阳明之所属也。其或胃中有热,有郁火则面热,升麻汤加黄连。胃中有寒,则面寒,宜先以附子理中汤温其中气,次以升麻汤加附子主之。若风热内甚而上攻,令人面目浮肿,或面鼻紫色,或风刺瘾疹随症治之。

    面黄面白鼻冷,乃阳气大弱,宜大剂参 则附子主之。面痛为火,盖诸阳之汇,皆在于面,而火阳也,心之华在面,而心君火也。然暴痛多由火实,久病多因血虚,盖胃主正面,而以肠胃为市,因饮食之热毒聚于中,则发于外,故为痛,更有过劳与饥则痛者,此中气不足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作者:
  • 作者:
  • 作者:
    昝殷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吴谦
  • 作者:
    赵晴
  • (公元 1241 年)宋.施发(政卿)着。三卷。先总论脉法,次辨明 24 种脉的形象和主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 等 21 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

    作者:
    施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