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治虚劳百病,除阴痿精清力不足,大小便不利如淋状,脑门受寒气结在关元,强行阴阳,精少余沥,腰脊痛,四肢重,咽干口燥,食无常味,乏气力,远视KT KT 惊悸不安,五脏虚劳,上气喘闷方。
琥珀(一两,研) 芜菁子 胡麻子 车前子 蛇床子 菟丝子 枸杞子 子 麦门冬(各一升) 橘皮 肉苁蓉 松脂 牡蛎(各四两) 松子 柏子 荏子(各三两) 桂心 石苇 石斛 滑石 茯苓 川芎 人参 杜蘅 续断 远志 当归 牛膝 牡丹(各三两) 通草(三两半)
上三十味各治下筛,合捣二千杵,盛以苇囊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用牛羊乳汁煎令熟,常服令人强性轻身,益气消谷,能食,耐寒暑,百病除愈。虽御十女不劳损,令精实如膏,服后七十日可得行房,久服老而更少,发白反黑,齿落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