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耳鼻咽喉外科学》 一、外耳(external ear)

    (一)耳廓(auricle)

    耳廓除耳垂由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由弹性软骨组成,外覆软骨膜和皮肤。耳廓藉韧带和肌肉附丽于头颅和颞骨。耳廓分前、后两面,后面较平面微凸,前面凹凸不平形成耳轮(helix)、对耳轮(antihelix),耳轮脚(crus of helix)、对耳轮脚(crus of antihelix)、三角窝(triangular fossa)、舟状窝(scaphoid fossa)(或耳舟)、耳甲(concha)、耳甲艇(cymba conchae)、耳甲腔(cavum conchae)、耳屏(tragus)对耳屏(antitragus)、耳屏间切迹(intertragic notch)、耳垂(lobule)等标志(图1-30)。

    耳郭表面标志

    图1-30 耳郭表面标志

    (二)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meatus)

    在成人平均长度约2.5~3.5cm。分软骨部和骨部,软骨部居于外,占全长的1/3。软骨部的前下壁有裂隙,为外耳道和腮腺之间提供互相感染的途径。下颌关节位于外耳道的前方,关节运动时可使外耳道软骨部变形。骨部居于外耳道内侧2/3。骨部的前壁、下壁和后壁的大部分由颞骨的鼓部组成。鼓部在外耳道的内侧端形成鼓沟,鼓膜的紧张部附着于此。鼓沟上部分缺口名鼓切迹(tympanic incisure),鼓膜的松弛部附着于此。外耳道的方向软骨部是向内向后上方,至骨部则转向前下方,故检查时应将耳郭向后上方牵拉使成直线,才易看清鼓膜,但在小儿仅有弧形弯曲,检查时需将耳郭向后下牵引。因鼓膜位置倾斜,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长。在外耳道的软骨部和骨部交界处较窄称外耳道峡部,外耳道异物多停留于此。婴儿的外耳道因骨部和软骨部尚未发育完全,故较狭窄。整个外耳道复盖皮肤,仅软骨部的皮下组织有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故易感染而患耳疖。因皮肤和软骨附着较紧,故疖肿疼痛剧烈。耵聍腺构造与汗腺类似,能分泌耵聍。

    (三)外耳的血管、神经和淋巴

    1.耳廓血液:由颞浅、耳后、耳深动脉供给,并至鼓膜外层。

    2.外耳淋巴:汇入耳前、耳后、耳下、颞浅和颈深上淋巴结。

    3.外耳神经:感觉神经由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及迷走神经耳支分布,当刺激外耳道时常有咳嗽出现,即迷走神经耳支受刺激之故。

更多中医书籍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
  • 作者:
    陈修园
  • 作者:
  • 作者:
    陈会撰、刘瑾补辑
  • 作者:
    吴亦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