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喉的支架由三个单一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三对成对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构成(图1-21)。
图1-21 喉软骨及支架
(一)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
喉支架中最大的一块软骨,形状如同竖立的向后半开的书,两侧由左右对称的甲状软骨翼板在颈前正中线汇合形成一定的角度,男性夹角较小且上端向前突出,称为喉结(thyroid notch),女性近似钝角,喉结不明显。两侧甲状软骨翼板后缘向上、下端延伸,呈小柱状突起,分别称为上角(superior cornu)和下角(inferior cornu),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下角较短,其内侧面与环状软骨后外侧面的小凹形成环甲关节(cricothyroid joint)。甲状软骨上缘正中有一“V”形凹陷,称甲状软骨切迹,为识别颈正中线的标志(图1-22)。
图1-22 喉软骨
(二)环状软内(cricoid cartilage)
是喉与气管环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是喉支架的基础,对支持喉腔通畅,保证呼吸甚为重要。若因外伤缺损,常致喉狭窄。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下接气管,前部较窄,称环状软骨弓,后部向上延展而较宽阔,称环状软骨板(图1-22)。
(三)会厌软骨(epiglottic cartilage)
扁平如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茎在下端,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会厌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组织疏松故感染时易肿胀,婴与儿童会厌质软呈卷叶状,并向前隆起似“Ω”或“∧”形,成年后多近于平坦,质较硬。
(四)杓状软骨(arytenoid cartilages)
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呈三角锥形,左右各一,顶尖向后内方倾斜,其底部和环状软骨连接成环杓关节,它在关节面上的滑动和旋转可使声带张开或闭合。底的前角名声突(vocal process),声带后端附着于此。底的外侧角名肌突(muscular process),为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附着之处,司声门的开放与关闭。
(五)小角软骨(corniculate cartilages)
位于杓状软骨的顶部,左右各一,有伸展杓会厌皱襞的功能。
(六)楔状软骨(cuneiform cartilages)
成对,有时缺如,在小角软骨前外侧,两侧杓会厌皱襞粘膜下,似小棒,致粘膜形成白色的隆起,名楔状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