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此证属脏寒,多因慢惊之后,痰入心包,发时手足厥冷,偃卧拘急,面色青白,口吐涎沫,声音微小,脉来沉细,轻者古法主醒脾汤(方见慢惊症),重者古法主固真汤(方见慢脾风证)。
〔真按〕痫症初起,先用竹沥汁姜汁各等分,量儿大小,徐徐灌之,迨其醒后,再议用药,无论何痫,均可照此办法,此乃阴痫之证,方用竹节白附子一钱,天竺黄二钱,旧胆星三分,石菖蒲一分,川郁金八分,抱茯神二钱,广橘红钱半,炒川连三分,炙甘草五分。
《时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陈念祖(修园)着。二卷。 选择常用方剂 108 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叙理简明,便于学习。
《时病论》(公元 1882 年)清.雷丰(少逸)着。八卷。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 重要著作之一。
此证属脏寒,多因慢惊之后,痰入心包,发时手足厥冷,偃卧拘急,面色青白,口吐涎沫,声音微小,脉来沉细,轻者古法主醒脾汤(方见慢惊症),重者古法主固真汤(方见慢脾风证)。
〔真按〕痫症初起,先用竹沥汁姜汁各等分,量儿大小,徐徐灌之,迨其醒后,再议用药,无论何痫,均可照此办法,此乃阴痫之证,方用竹节白附子一钱,天竺黄二钱,旧胆星三分,石菖蒲一分,川郁金八分,抱茯神二钱,广橘红钱半,炒川连三分,炙甘草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