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滇南本草》 大蓟

    作者: 兰茂

    大蓟(图缺),一名鸡脚刺,味苦、辛、微甜,性温。入肝、脾、肾三经,消瘀生新、止吐血、鼻血、小便尿血、妇人红崩下血。补诸经之血,消疮毒,散瘰 结核,久不能收口,生肌排脓。

    (单方) 行经动怒,有血渗入脾经,血分、水分受病,两脚肿胀麻木,腿上起红紫斑。

    香附(一钱) 大蓟(三钱) 大腹皮(一钱) 黄芩(二钱) 威灵仙(二钱水煎) 水酒点,卧时服。

    (单方) 治妇人红崩、下血不止、白带良效。大蓟(五钱) 土艾叶(三钱) 白鸡冠花子(二钱) 木耳(二钱) 炒黄柏(五钱 白带不用) 引水酒服。

    (单方) 治妇人干血痨,恶寒、发热、头痛,形体消瘦,精神短少。

    大蓟(二两) 水牛肉(四两)共入罐内煮烂,天明吃毕后,复熟睡,忌盐,数服即愈。

    (单方) 治男子尿血,血淋下血,疼痛不忍者效。

    大蓟(三钱) 蒲公英(二钱) 猪棕草(一钱) 必提 珠根(三钱) 柳树根(二钱) 点水酒服。

    (单方) 结核于项,左右红肿溃烂后成栗子疮,溃烂出脓,久不收口者用独根大蓟,不拘多少,或煮水牛肉,或猪肉,或单用,煨点水酒服,半月收口全愈。外用新鲜者,捣烂入胎发灰、儿茶、血竭同拌,敷疮口,生肌立效。

    ──丛本卷中

    大蓟,高尺余,二月生苗,开红、蓝花,有刺。处处有之,俗呼为青刺蓟。气味甘,温,无毒。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捣汁,止崩中漏下立瘥。叶,治肠痈、腹腻、瘀血作晕、扑损,生研酒下,或童便亦可。又治恶疮疥癣,同盐研熏之。

    ──模板卷四

更多中医书籍
  •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作者:
  • 作者:
    杜文燮
  • 作者:
  • 作者: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吴谦
  • 作者:
    顾锡
  • 《银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偏于补泻寒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