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咸,寒。消瘀血,止吐衄,下胞胎,疗血运。且能引肺火下行,从膀胱而出,反本还原,仍归旧路也。瓶盛热浸,治人咬指伤。和酒饮,治跌扑损伤。调竹沥,治胁胀作痛。同甘草,治久嗽。加猪胆汁,入姜附汤,治伤寒少阴症厥逆无脉,下利不止,干呕欲饮水者。
行瘀,入韭汁。目赤痛,乘热抹之。瘴疟,和白蜜搅,去沫服。产后过饮,生带病。怯病自服溺水,无异毒药。(病者小便多郁热腥秽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