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化脓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浅表脓疱,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自觉有不同程度瘙痒。
(一)中成药
可选用清热化毒丸、连翘败毒丸、茵栀黄口服液、化毒丸、犀角化毒丸等。
(二)局部治疗
以消炎、杀菌、干燥、收敛为原则,全身症状明显、血象升高者可选择系统应用抗生素。
1.渗出多者可选用马齿苋、龙葵、或龙胆草适量煎水湿敷。
2.糜烂者外用祛湿散(大黄面30克、黄芩面30克、寒水石面30克、青黛面3克)、甘草油(甘草10克、植物油100毫升,甘草浸入植物油内一昼夜,文火煎至焦枯,离火滤过,去渣备用)调成糊状外用,或甲紫溶液,每日2次外用。
3.痂皮厚者,可用植物油(植物油50—100毫升,花椒5粒,置锅中,点火待油沸片刻即弃花椒,待凉备用)浸润去痂。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环丙沙星凝胶、诺氟沙星软膏等。
(三)基本方药
解毒清热汤加减:
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20克、野菊花15克、大青叶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六一散20克等。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血证论》(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着。八卷。阐述气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其疗法,极有心得。
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化脓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浅表脓疱,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自觉有不同程度瘙痒。
(一)中成药
可选用清热化毒丸、连翘败毒丸、茵栀黄口服液、化毒丸、犀角化毒丸等。
(二)局部治疗
以消炎、杀菌、干燥、收敛为原则,全身症状明显、血象升高者可选择系统应用抗生素。
1.渗出多者可选用马齿苋、龙葵、或龙胆草适量煎水湿敷。
2.糜烂者外用祛湿散(大黄面30克、黄芩面30克、寒水石面30克、青黛面3克)、甘草油(甘草10克、植物油100毫升,甘草浸入植物油内一昼夜,文火煎至焦枯,离火滤过,去渣备用)调成糊状外用,或甲紫溶液,每日2次外用。
3.痂皮厚者,可用植物油(植物油50—100毫升,花椒5粒,置锅中,点火待油沸片刻即弃花椒,待凉备用)浸润去痂。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环丙沙星凝胶、诺氟沙星软膏等。
(三)基本方药
解毒清热汤加减:
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20克、野菊花15克、大青叶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六一散20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