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丹溪手镜》 三因论六证

    作者: 朱丹溪

    因胃寒伤食,四肢厥冷,脉弱,宜四逆汤。(又云,今吐先觉咽酸,然后吐食,脉滑小者,是伤寒汗下过多,食久反吐,亦属于冷也。

    食入即吐,烦躁,脉数,柴胡汤下主之。(又云∶闻谷气则呕,药下则吐,关脉洪,亦属于热,宜凉药。)

    昔肥今瘦,肠间有声,食与饮并出,宜半夏人参汤。(又云∶痰食脉沉伏,宜吐之。)

    因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朝食暮吐不消,宜养胃汤。

    因瘀蓄,冷血聚于胃口,忧怒气攻,血随食出。宜茯苓汤。

    胃者阳明,合荣于足,今随气上逆,心膈胀满,呕吐却快,宜人参茱萸。

    哕 有二证,胃中虚甚,鬲上热也,陈皮竹茹汤主之。

    陈皮 竹茹 人参 甘草痰则半夏汤主之;

    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

    呕吐病在鬲上,猪茯苓汤;

    干呕而利者,黄芩半夏汤;

    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泽泻汤;

    呕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汤;

    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无奈,姜汁半夏;

    食已则吐者,大黄甘草汤;

    先吐却渴,为水停心下,五苓主之;

    有伤寒瘥后呕者,当去余热;

    有酒呕者,当解酒;

    有脚弱脾疼而呕者,根据香港脚治;

    有中毒而呕者,解毒治之;

    有怀孕恶阻者,从痰治。

    有漏气病则身背热,肘臂挛痛,其气不续,鬲间厌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由上焦伤风开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 生芦根 葳蕤 竹茹 陈皮 甘草 茯苓 参术

    有走哺病者下焦实热,大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前方内去竹茹、麦门冬,加知母、石膏、黄芩、山枝。

    有人恶心吐虫数条后,乃屡作,服杀虫药,吐虫愈多,六脉皆细,此非虫也,乃藏寒而虫不安矣。

    有人呕,饮食皆不进,治呕愈呕,此胃风也。

    不治证

    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

    脉紧而涩者难治。

    趺阳脉浮,胃虚不食,恐怖,死;宽,缓生。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