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丹溪心法》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阳虚则恶寒,用参 之类,甚者加附子少许,以行参 之气。一妇人恶寒,用苦参、一钱为末,齑水调服。探吐之后,用川芎、南星、苍术、酒炒黄芩为末,白汤下。冬月,芩减半,加姜汁调,曲煮糊丸。虚劳,冬月恶寒之甚,气实者可利,亦宜解表,柴胡、干葛。恶寒久病,亦用解郁。

    戴云∶凡背恶寒甚者,脉浮大而无力者,是阳虚也。

    面热火起,寒郁热,面寒退胃热。

    【附录】《内经》云∶面热者,手阳明病,阳明经气盛有余,则身以前皆热。此经多血多则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故面热也。先以承气汤加黄连、犀角,彻其本热,次以升麻

    附方

    升麻加黄连汤

    升麻 葛根(各一钱) 白芷(七分) 甘草(炙) 白芍(五分) 黄连(酒炒) 川芎(三分) 荆芥薄荷(一分) 生犀(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升麻汤加黄连,治面热。加附子,治面寒。

    升麻附子汤治阳明经本虚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故面寒。

    升麻 葛根(一钱) 白芷 黄 (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 人参(二分) 附子(炮,七分) 益智(三分)

    上作一服,连须葱白同煎服。

    承气汤见痢类。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闵纯玺
  • 作者:
    张曜孙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