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查古籍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芩(一两)黄连(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愚按。麻沸汤渍者。微取气不取其味也。)歌曰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蔚按。心下痞。是感少阴君火之本热也。复恶寒者。复呈太阳寒水之本寒也。汗出者。
太阳本寒甚而标阳大虚而欲外撒也。治伤寒以阳气为主。此际岂敢轻用苦寒。然其痞不解。
不得不取大黄、黄连、黄芩之大苦大寒。以解少阴之本热。又恐亡阳在即。急取附子之大温。
以温太阳之标阳。并行不悖。分建奇功如此。最妙在附子专煮扶阳。欲其熟而性重。三黄荡积开痞。欲其生而性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