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仲景)治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腹痛。(成氏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气,使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
为胸中热欲呕吐,宜与此汤以升降阴阳。)黄连(炒)干姜(炒)桂枝甘草(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苦寒,泄热以降阳,姜桂辛温,除寒以升阴,人参助正去邪,半夏和胃止呕,甘草大枣者,从中以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