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洁古)治两感伤寒。(内经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太阳经脉,循腰脊,经头项,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三日少阴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两感者,谓一日则太阳与少阴俱病,有头痛项强,而又口干烦渴也。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有身热胆语,而又腹满不欲食也。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有胁痛耳聋,而又囊缩厥逆也,此阴阳表里俱病。欲汗之则有里证,欲下之则有表证,故仲景不立治法。吴鹤皋曰∶易老制此方,意谓传经者,皆为阳邪,一于升阳散热,滋养阴脏,则感之浅者,尚或可平也。)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甘草(炙)白术(三钱)知母川芎此阴阳两解之药也。气薄则发泄,故用羌独苍防芎细,祛风发表,升散传经之邪。寒能胜热表里俱作汤。
利不日太三日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