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查古籍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脐部是指肚脐及其周围一圈的部位。脐部的一些异常情况也与某些疾病有关。
脐部从形状上看,有的有明显的一个小窝,有的被一块组织覆盖而不明显,这多是由于出生时剪断脐带后愈合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形态。肥胖的人肚脐往往很大很深,这是由于肥胖造成的,没有特别的含义。脐部有下面一些情况应视为异常。
有些人,特别是小孩子,在咳嗽以后发现肚脐出来了,其实这是脐疝,是由于肚脐与腹腔存在一应该闭合而未闭合的通路引起的。咳嗽引起腹腔内压力过高,挤压脐部造成的,膨出的多为肠道。
正常人的脐部是没有分泌物的,如有了分泌物则是异常的病态。如分泌物是脓性,有臭味,多为肚脐发炎。如脐部发炎,即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并且溃烂,可能是化脓或结核感染。如果分泌出水样液体,并有尿味,这是由于脐尿管未闭合的表现。如果脐部出现溃疡并且摸上去非常硬,位置固定并向外凸起,多为癌症。
上面介绍了肚脐辨病的一些常识,生活中许多人尤其是儿童,喜欢用手去掏肚脐,小孩子多为好玩,成人多认为里面有脏东西。注意不可掏肚脐,这样做往往会引起发炎,而且这儿的腹壁很薄,炎症如加重,会有穿透至腹腔内的危险,引起更为严重的急腹症。如里头确有脏物,可用沾有酒精的棉杆将其拨出,动作亦要很轻柔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