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常见病自测》 四 消瘦辨病

    消瘦是指体重减轻到低于正常的10%时,极度消瘦甚至皮包骨时称为恶病质。消瘦者皮肤粘膜弹性减低,皮下脂肪菲薄,肌肉无力,肋间隙,肩胛骨,骼骨突出。消瘦的常见原因有摄食障碍,消化障碍和消耗增多。

    摄食障碍顾名思义即为不能正常的进食,多见于食管,胃肠道等病变造成的进食困难,以及由于神经系统和肝、肾等内脏病变引起的严重恶心,呕吐造成的进食困难,如神经性厌食症。

    消化障碍即不能很好地消化饮食,吸收养分供机体需要。常见于由于胃、肠、胰腺、肝脏、胆道疾患引起的消化不良,另外体内寄生虫的存在,也会造成消瘦,主要是寄生虫与人竞争养分而致。中医多认为由于脾胃不和,脾失健运所致。

    消耗增多,由于神经体质因素,长期活动性结核病,恶性肿瘤,代谢疾病(糖尿病)和某些内分泌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产后垂体功能减退症)等,都可引起体内热量,脂肪和蛋白消耗增多,长期以往,造成机体的消瘦。

    除上述三种基本原因外,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消瘦时,还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年青人消瘦时,在除外了上述3种原因外,主要应考虑缺乏体育锻炼。充分的锻炼,会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肌肉纤维增粗、韧性、弹性增强,体质强壮。

    1.中年消瘦

    中年人,常常会出现“发福”的情况,主要由于人到中年后,锻炼减少,生活节奏变慢,消耗量小于摄入量,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贮存于体内的缘故。人到中年如果过于消瘦,则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应警惕恶性肿瘤,因为消瘦往往是恶性肿瘤的突出表现,如还伴有某些部位不消失的疼痛或触摸到肿物时,往往更应引起重视。这种消瘦可同自身一年前或半年前相比,如体重减轻大于5~7.5公斤,应即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老来瘦”

    “有钱难买老来瘦”,这句流传于民间的说法朴素地表达出老来瘦的好处。的确,从医学角度出发,瘦确实能减少许多老年人易患病如冠心病,糖尿病及许多因肥胖而致的疾病的发生率,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被视为异常情况。

    如消瘦呈进行性加重时,并伴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低烧,消化道症状如腹泻等,应考虑是否有甲亢的发生。

    如由胖变瘦,可见于老年人糖尿病。

    近期内消瘦情况明显突出,或伴有体力明显下降,易疲劳,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