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头部顶中中行凡一穴∶百会(属督脉)
头部前中行凡四穴∶神庭 上星 囟会 前顶(俱属督脉)
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八穴∶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俱足太阳穴)
两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临泣 目窗 正营(俱足少阳穴)
正面部中行凡五穴∶素 水沟 兑端 龈交(俱督脉穴) 承浆(任脉穴)
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攒竹 睛明(俱足太阳穴) 迎香 禾 (俱手阳明穴) 巨 (足阳明穴)
两旁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阳白(足少阳穴)
承泣 四白 地仓 大迎(俱足阳明穴)
两旁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 童子 (俱足少阳穴) 丝竹空(手少阳穴) 颧 (手太阳穴)
颈部中行凡二穴∶廉泉 天突(俱属任脉)
前头面颈穴总图(图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