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传染源 为病人、隐性感染及健康带毒者。
(二)传播途径 病毒由粪便及鼻咽分泌物排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而经口感染。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发病以小儿为多,成人多为隐性感染,但初发地区亦可见成人间的暴发流行。
(四)流行特征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夏秋季发生流行较多,同一地区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别常有改变。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一)传染源 为病人、隐性感染及健康带毒者。
(二)传播途径 病毒由粪便及鼻咽分泌物排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而经口感染。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发病以小儿为多,成人多为隐性感染,但初发地区亦可见成人间的暴发流行。
(四)流行特征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夏秋季发生流行较多,同一地区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别常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