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产后十八论》 产后十八论神奇验方

    红花(二两)官桂(一两五钱,如妇人年三十以外加五钱)熟地(一两)当归(一两)雄黑豆(一两)莪术(一两,面煨)赤芍(一两)蒲黄(二两,炒)干姜(一两,三十岁外加五钱)上药九味,如法炮制,共为细末,盛瓷瓶内,临用时每服三钱。凡患产后诸症,细查《十八论》中,必其所患与所论相符,乃照所论引子,用水二钟,煎七分,将前药三钱冲入,搅匀,空心温服即效。其服数不拘多少,总以病好为度,大约重者不过四、五服,轻者二、三服而已。

    第一论

    孕妇有患热病六、七日,小腹疼痛欲死,指甲青色而口中出沫者,皆因脏腑热极,以致子死腹中,不能顺下耳。若服此药即产,用滑石、榆皮各一钱,水二钟,煎汤七分,加陈酒三分,和药三钱,热服之。

    第二论

    凡难产者,因子在母腹十个月,或有余血凝结为块,名曰儿枕。生时儿枕先破,败血流入衣胞中,所以难产。急服此药逼去败血,自然易生。用炒黄燕子粪、滑石、榆皮各一钱,煎汤,照前入酒和药服。

    第三论

    胎衣不下,败血流入衣中所致,照前引服。

    第四论

    产后三、五日起坐不得,眼见黑花,及昏迷不识人者,因败血流入五脏,奔注于肝。若误认为暗风治之,必死,惟此药能救。用陈酒一盅,将生铁烧红,浸俟冷取出,再烧红浸之,如是三次。用榆根皮炭、元胡索各一钱,共此酒煎汤七分,入童便三分,和服药。

    第五论

    产后口干心闷,多烦渴者,乃血气未定,便吃腥酸热物,以致余血结聚于心,故有此症。用当归一钱,煎汤,亦入童便三分,和药服。

    第六论

    产后寒热往来,头疼腰背痛者,皆产时偶受风邪,入于肠内,败血不尽,上连心肺,下至肝肾,故有此症,照前引服。

    第七论

    产后发热,或遍身寒冷,皆因散血攻注于四肢,停滞日久,不能还原,仍结脓血,甚至四肢俱肿。若作水肿必误。盖水肿则喘,小便涩滞;气肿则四肢寒热,须细心辨明。先服此药,逐去散血,次服通宝立效。用官桂、红花各一钱,煎汤,入陈酒三分,和药服。

    第八论

    产后言语颠狂,眼见鬼神,乃散血攻心所致。急服此药,用当归一钱、酒半盅,煎服,入童便三分,和药服。

    第九论

    产后失音不语,是七孔九窍多被败血冲闭所致。用元胡索、粽皮各一钱,煎汤,入陈酒三分,和药服。

    第十论

    产后腹痛兼泻痢,或腹胀虚满者,皆因月中误吃生冷热物,而余血结聚,日久渐甚,腹胀疼痛,米壳不消,或脓血不止,水气入肠冷痛,或败血入小肠变赤白带。须先服此药,逐去败血,然后调治泻痢。用葛根一钱,煎汤,入童便、陈酒,和药服。

    第十一论

    产后百节疼痛,乃败血入于关节之中聚结,虚胀不能还原故耳。用陈酒半盅,牛膝一钱,煎汤,入童便三分,和药服。

    第十二论

    产后血崩如鸡肝色,昏闷发热者,因败血未定,误吃腥酸等物所致。用樟柳根、杏胶各一钱,煎汤,入陈酒三分,和药服。

    第十三论

    产后昏迷惊恐,气逆咳嗽,四肢寒热,口干心闷,或背膊酸肿,腹中时痛,皆因血未还原,早吃热物、面食,致有此症,日久甚至月经不通,黄赤带下,而小便或滑或胀。急服此药,用引同前。

    第十四论

    产后胸隔气满,呕逆,因败血未净,故心如有恶物,兼之肺气不清,不可作伤食治。宜服此药,用引同前。

    第十五论

    产后小便赤色,大便涩滞,或产户胀肿,乃败血流入小肠,闭却水道所致。切勿认作淋涩,当服此散,用引同前。

    第十六论

    产后舌干鼻衄,绕项生点,因败血流入五脏,可用当归一钱,陈酒半盅,煎汤,入童便三分,和药服。

    第十七论

    产后腰痛眼涩,或浑身拘挛,牙关紧闭,或两脚弓状如中风者,因百日内过行房事所致。

    用虾蟆、麻子各一钱,煎汤,入陈酒三分,和药服。

    第十八论

    产后脏腑不安,言语不得,咽喉作蝉声,乃月中吃热物或停宿食,而败血攻注,喘息间有,上下往来,与牙关相紧,故有此症。用乳香一钱,煎汤,入陈酒三分,和药服。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王怀隐、陈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