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药学》 沙苑蒺藜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草本植物扁茎黄耆或直立黄耆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温。入肝、肾经。

    【功效】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小便频数,耳鸣,肾虚腰痛及带下等症。

    沙苑蒺藜功效与菟丝子相近,主治病症亦属相似,故二药可以同用。本品与龙骨、牡蛎、芡实、莲须等药配伍应用,有固肾涩精的功效。

    2.用于肝肾不足,眼目昏花。

    本品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眼目昏花,可与菟丝子、枸杞、女贞子等配伍。

    【处方用名】沙苑蒺藜、沙苑子、潼蒺藜、潼沙苑(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沙苑蒺藜性温而柔润,能滋补肝肾,功与菟丝子相似而助阳的功效稍强,也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

    2.沙苑蒺藜与白蒺藜是两种药物,不仅形态不同,功用也大有差异。白蒺藜有刺,又名刺蒺藜,功能疏肝开郁、袪风明目,无补益作用。故两者不可混淆。但沙苑蒺藜一药,在古代文献中也有称为白蒺藜的,如《本草衍义》上说:「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开小黄花,结芒刺;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子如羊内肾,大如黍粒,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也」。这里所说的白蒺藜,就是现在的沙苑蒺藜。因此,宋、明文献中记载的一些补肾药方中所用的白蒺藜,其实即是沙苑蒺藜,而不是刺蒺藜。

    【方剂举例】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沙苑荚寨、龙骨、牡蛎、芡实,莲子,莲须。治遗精滑精。

    【文献摘录】《大明本草》:「疗水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精。」

    《本草纲目》:「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气。」

    《本草述钩元》:「刺蒺藜入肺与肝,沙苑蒺藜入肺与肾;刺蒺藜为风脏血剂,其治上者多,沙苑蒺藜为肾脏气剂,其补下者专。」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