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药学》 西河柳

    【药用】本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的嫩枝及叶片。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心、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麻疹初期,发热,疹出不透。

    本品有发表功效,为透发麻疹的常用药物,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临床常与薄荷、蝉衣、升麻等配合应用。不论内服、外用均可应用。

    此外,近年来本品又应用于风湿痛。

    【处方用名】西河柳、柽柳、赤柽柳(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二两至三两,煎汤乘热熏洗。

    【按语】澄柽柳始载于《开宝本草》,仅说性味甘咸温,并未说明它有透疹作用;明清以后本草书中多说性味甘平或甘咸平,并说能治“痧疹热毒”,可见它的药性是偏凉性的。

    【方剂举例】竹叶柳蒡汤《医学广笔记》:西河柳、荆芥、干葛、蝉退、薄荷、炒牛蒡、知母、玄参、麦冬、甘草、淡竹叶。治痧疹透发不出,喘嗽烦闷。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龚廷贤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东轩居士
  •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