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集成》 痈疽

    作者: 廖润鸿

    痈疽针法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灵枢)○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注云息与同死肉也(内经)○痈疽成脓以马衔铁作针形如韭叶两面皆利可以横直开裂以取脓血(精要)○痈疽如椒眼数十粒或如蜂窠莲房而脓出痛不除宜以铍针横直裂之则毒血挟脓出而愈(纲目)○痈疽作脓若不针烙毒瓦斯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过时不针烙反攻其内欲望其生岂可得乎疖皮薄惟用针以决其脓血兼可烙也(精义)○凡近筋脉骨节处不得乱行针烙○痈疽皮浓口小脓水出不快者宜用针烙(精义)○大抵用针只欲引脓如出针刺无脓是气伏也不可用针烙蜞针法痈疖初发渐大以湿纸一片搭疮上其一点先干处即是正顶先以水洗去人皮咸取大笔管一个安于正顶上却用大水蛭一条安其中频以冷水灌之蛭当吮其正穴脓血皮皱肉白是毒散无不瘥如毒大蛭小须用三四条方见效若吮着正穴蛭必死用水救活累试奇效如血不止以藕节上泥涂之(得效)○蜞针一法可施于轻小证候若痈疽大毒积在脏腑从竭其血于外无益也(丹心)痈疽灸法凡痈疽之发或因内有积热或因外寒郁内热若于生发之处艾灸以散其毒治之于早可以移深为浅改重为轻诸项灸法皆好惟骑竹马灸法(方见针灸)尤为切要此消患于未形之策(丹心)○痈疽已觉微漫肿硬皮不变色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经云陷下者灸之如外微觉木硬而不痛者当急灸之是邪气深陷也浅者不可灸如有脓水亦不可灸当针之(命保)○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视之先干处是头也大蒜切片安头上以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之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大概以百壮为准最要早觉早灸为上如有头则不必纸覆也(三因)○若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三因)○初发小点一二日即以蒜片贴其中心以小艾炷灸五壮而止(直指)○始发一二日十灸十活三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纲目)○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意也譬如盗入人家必开门逐之使出万一门不开无从而出必伤生乃已(纲目)○头为诸阳之会若有发宜灸艾炷宜小壮数宜少三五壮而已腹背则多灸为妙(精要)○多灸则内服乳粉托里散防火气入心(丹心)○有善治痈疽者皆于疮上灸至二三百壮无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小则人不畏灸灸多则作效必矣(资生)○隔蒜灸法豆豉饼灸法桑枝灸法附子灸法硫黄灸法土饼灸法并治痈疽恶疮肿毒(详见针灸)艾灸治验一人发背医疗逾月势益甚有张生者教以艾火灸其上至一百五十壮知痛乃止明日镊去黑痂脓尽溃肉理皆红不复痛乃以膏药贴之日一易易时剪去黑烂月余乃平复(本事)灸石痈法坚硬不溃名曰石痈当上灸百壮石子当碎出(资生)灸发颐法此疮最险头面肿大牙齿亦脱解开发寻顶螺中灸二十一壮如不达灸至四十九壮而止(直指)灸疔疽法大蒜烂捣成膏涂疮四围留疮顶以艾炷灸之以爆为度不爆难愈灸百壮无不愈(正传)灸便毒法用细草随患人左右手量中指自手掌尽处横纹量起通三节至指尽则住不量爪甲切断却将此草于手腕横纹量起引草向臂当中草尽处即是穴艾炷如麦大二三壮肿散痛止即安(得效)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