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逢源》 瘰

    作者: 李学川

    瘰者。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至缺盆。皆为瘰或在胸及胸之侧。下连两胁。皆为马刀。手足少阳主之。此经多气少血。故多坚而少软脓白而稀如泔水状。又独形而小者为结核。续断链接者为瘰。形长如蛤者为马刀。

    (此本膏粱火热之变。有因虚劳气郁所致。治宜补形气。调经脉。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其疮自消)肩曲池合谷(手阳明)支沟天井(手少阳)少海(手少阴)天池(手厥阴)大足三里(疮出于颊下。取足阳明)渊液阳辅足临泣太冲(腋肿马刀痈。取足少阳厥阴)以上凡毒深者灸后。再二三次报之愈。

    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亦效。

    一灸瘰。用独蒜切如钱浓片。先从后发核上灸起。至初发母核而止。多灸自效。灸后可服煎药一剂。用牙皂七个。僵蚕七条。栝蒌一个连皮子切碎。五味子一岁一粒。以水二钟煎熟外加生大黄(三五)钱量人虚实用之。一服即消。

    一治瘰不问已溃未溃。灸肘尖穴。以手仰置肩上微举起。则肘骨尖自见。即是灸处。灸七壮。三次疮自除。在左灸左。在右灸右。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