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从头至足。灵枢经脉篇马氏注止有一百二十六穴。今较正得左右一百三十四穴)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角始睛明。眉头陷中取攒竹。额下眉冲动脉轻。曲差神庭旁寸半。
五处挨排列上星(上星旁一寸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穴。后循一寸五分行。天柱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开二寸。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七论。肝九胆十脾十一胃十二椎下扪。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在十五究。大肠当十六椎。关元穴十七记。十八椎下小肠。十九椎边号膀胱。中膂内二十椎。白环二十一椎当。上次与中下腰骨下八空昭(十六椎至十八椎处侠脊高起之骨名腰骨)会阳阴尾尻骨旁。
背部二行诸穴了。又开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肓。五椎之下神堂欣。
噫嘻六椎膈关七。魂门第九阳纲十。十一意舍脾相应。十二胃仓穴推循。十三肓门正坐取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秩边。背部三行诸穴匀。承扶臀下阴纹处。下行六寸是殷门。浮斜上殷一寸。委阳还下并殷门。委中膝。约纹里。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
穴在肠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跗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外跟陷中详。
跟下仆参拱足取。阳跷(即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大骨当。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陷中量。至阴井出小指端。外侧爪甲角之旁。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从头至足。灵枢经脉篇马氏注止有一百二十六穴。今较正得左右一百三十四穴)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角始睛明。眉头陷中取攒竹。额下眉冲动脉轻。曲差神庭旁寸半。
五处挨排列上星(上星旁一寸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穴。后循一寸五分行。天柱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开二寸。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七论。肝九胆十脾十一胃十二椎下扪。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在十五究。大肠当十六椎。关元穴十七记。十八椎下小肠。十九椎边号膀胱。中膂内二十椎。白环二十一椎当。上次与中下腰骨下八空昭(十六椎至十八椎处侠脊高起之骨名腰骨)会阳阴尾尻骨旁。
背部二行诸穴了。又开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肓。五椎之下神堂欣。
噫嘻六椎膈关七。魂门第九阳纲十。十一意舍脾相应。十二胃仓穴推循。十三肓门正坐取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秩边。背部三行诸穴匀。承扶臀下阴纹处。下行六寸是殷门。浮斜上殷一寸。委阳还下并殷门。委中膝。约纹里。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
穴在肠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跗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外跟陷中详。
跟下仆参拱足取。阳跷(即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大骨当。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陷中量。至阴井出小指端。外侧爪甲角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