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逢源》 络脉论

    作者: 李学川

    (医门法律)经有十二。络亦有十二。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经之外城也。复有胃之大络。脾之大络。及奇经之大络。则又外城之通界皇华出入之总途也。故又曰络有十五焉。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小。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间。营气所主外廓。徭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方为卫气所主。故外邪从卫而入。不遽入于营。亦以络脉缠绊之也。至络中邪盛则入于营矣。故曰络盛则入于经。以营行经脉之中故也。然风寒六淫外邪无形易入。络脉不能禁止。而盛则入于经矣。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情势不能出于络外。故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难经以阳跷阴跷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遂为后世定名。昌谓阳跷阴跷二络之名原误。

    当是共指奇经为一大络也。盖十二经各有一络。共十二络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络。由胃下直贯膈肓统络诸络脉于上复有脾之一大络。徭脾外横贯胁腹。统络诸络脉于中。复有奇经之一大络。徭奇经环贯诸经之络于周身上下。盖十二络以络其经。三大络以络其络也。尝推奇经之义督脉督诸阳而行于背。任脉任诸阴而行于前。不相络也。冲脉直冲于胸中。带脉横束于腰际。不相络也。阳跷阴跷同起于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内踝。并行而斗其捷。全无相络之意。

    阳维阴维。一起于诸阳之会。一起于诸阴之交。名虽曰维。乃是阳自维其阳。阴自维其阴。

    非交相维络也。设阳跷阴跷可言二络。则阳维阴维更可言二络矣。督任冲带俱可共言八络矣。难经云奇经之脉。如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图。是则奇经明等之络夫岂有江河大经之水。拟诸沟渠者哉。又云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全是经盛入络。故溢蓄止在于络。不能环溉诸经也。然则奇经共为一大络。夫复何疑。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胡荧
  • 作者:
    唐大烈
  • 作者:
    吴普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