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逢源》 素问藏气法时论

    作者: 李学川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此肝之实邪也)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聪颊肿取血者(取其经血盛之处下仿此)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此心经之实邪也)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舌本下刺出血)其变病刺中血者(变病谓病属少阴而症异者刺阴穴血去则邪随而泻矣)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比脾经之实邪也)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脾虚则失其健运之用而中气不治脾与胃为表里肾主水水能助湿伤脾也故当取足太阴阳明之经又取足少阴之血以为其寒实如脾心痛刺然谷太之类)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此肺经之实邪也)尻阴股膝髀足皆痛(此病皆足少阴经以气陷下部而母病及子也故下文兼取足少阴以治之)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外言前内言后乃足少阴脉也视左右足脉凡少阴部分有血满异于常处者取而去之以泻其实)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此肾经之实邪也)虚则胸中痛(肾脉注胸中也)大腹小腹痛(肾脉上自幽门下至横骨挟腹中行两旁各半寸循腹里也)清厥意不乐(四末之阳受气于胸腹胸腹病则阳气不宣于四末故清冷而四末厥逆胸中即膻中喜乐出焉故痛则意不乐也)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凡刺之道自当虚补实泻然经络有血犹当先去血脉而后平其有余不足焉故五脏虚实之病治法如上)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