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素难要旨》 七、疟

    作者: 高武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汁出难已,刺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则取之。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小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俱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阴见血。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肾疟者令人淅淅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HT HT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太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俞,背俞各一,适行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背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中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跗髓痛病,以 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一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太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