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查古籍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夫欲行针,先用观神定志,然后审其俞穴,分明此穴主何病、通何路。既得其穴,先以右手持针重四两,左手按穴重七斤,令穴脉针开,使病患咳嗽一声,随即入针,则徐徐催之。令及分寸,则停针候气,左转动以相天,又吸气右转动以法地,再吸气提之,以相人。所谓针有三才之道也。左转补之,右转泻之,皆以得为应。其气下来,再根据前法刺之。自出针,以指按其穴,无令泻其真气。则吸气入针,呼气出针,不按其穴,令邪气从针窍而泄。
大概虚羸劳损痒麻,有补而无泻;伤寒暑湿疼痛,外来之疾,有泻而无补。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此为补泻手指之法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