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牙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证状,其发生主要与胃经郁火和肾阴不足有关。
1.主证:牙痛甚剧、兼口臭、苔黄、口渴、便秘、脉洪等,乃阳明火邪为患,痛甚龈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等者为风火牙痛;如隐隐作痛,时作时息,口不臭,脉细或齿浮动者,属肾虚牙痛。
2.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循经远道可左右交叉刺。
3.处方:合谷、颊车、内庭、下关。风火牙痛加外关,风池;阴虚者加太溪、行间。
《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牙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证状,其发生主要与胃经郁火和肾阴不足有关。
1.主证:牙痛甚剧、兼口臭、苔黄、口渴、便秘、脉洪等,乃阳明火邪为患,痛甚龈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等者为风火牙痛;如隐隐作痛,时作时息,口不臭,脉细或齿浮动者,属肾虚牙痛。
2.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循经远道可左右交叉刺。
3.处方:合谷、颊车、内庭、下关。风火牙痛加外关,风池;阴虚者加太溪、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