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眩是眼花,晕为头晕。轻者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站立不稳。本证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及脑部肿瘤等。
1.气血不足
主证:头晕目眩、两目昏黑、泛泛欲吐、四肢乏力、面色光白、心悸失寐、怯冷倦卧、脉微细。
治法:以培补脾肾两经为主,用补法、可灸。
处方: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2.肝阳上亢
主证:头晕目率、泛泛欲吐、腰膝酸软、舌红脉弦。
治法;取肝胆两经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3.痰湿中阻
主证:头晕目率、胸痞欲呕、纳差、心烦苔厚腻、脉滑。
治法:和中化浊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中脘、内关、丰隆、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