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定位]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 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 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伍] 配后溪、阴郄治盗汗不止;配中极、阴谷治癃闭。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 肾经经穴。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彦修、丹溪)着。五卷。 分 100 门,包括外感、内伤、外证、妇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证见证等六篇,后附“丹溪翁传”。
[定位]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 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 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伍] 配后溪、阴郄治盗汗不止;配中极、阴谷治癃闭。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 肾经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