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既效方》云∶有人阴肿,医以赤玉涂之,令服八味丸而愈。若久病而阴肿,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盖水分能分水谷,水谷不分故阴肿。不特阴肿,他处亦肿,尤宜急服禹余粮丸。
《资生经》云∶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然灸水分则有效。(灸水分穴为治水肿至捷良法,)乃为要穴也。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不效,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视其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肿也。
《儒门事亲》云∶一男子目下肿、如卧蚕状,戴人曰∶目之下,阴也。水亦阴也。臀以为水之主,其肿至于目下固也。此由房室交接之时,劳汗遇风,风入皮腠,皮腠得寒则闭,风不能出,与水俱行。(经云∶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仲景名之曰风水。)故病如是,不禁房室则死。
赵以德云∶嘉定沈氏,年十八,患胸腹身面俱肿,医治半月余不效。余诊其脉,六部俱不出,用紫苏、桔梗之类煎服一盏,胸有微汗,再服则身尽汗,其六部和平之脉皆出,一二日其脉悉平。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既效方》云∶有人阴肿,医以赤玉涂之,令服八味丸而愈。若久病而阴肿,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盖水分能分水谷,水谷不分故阴肿。不特阴肿,他处亦肿,尤宜急服禹余粮丸。
《资生经》云∶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然灸水分则有效。(灸水分穴为治水肿至捷良法,)乃为要穴也。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不效,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视其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肿也。
《儒门事亲》云∶一男子目下肿、如卧蚕状,戴人曰∶目之下,阴也。水亦阴也。臀以为水之主,其肿至于目下固也。此由房室交接之时,劳汗遇风,风入皮腠,皮腠得寒则闭,风不能出,与水俱行。(经云∶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仲景名之曰风水。)故病如是,不禁房室则死。
赵以德云∶嘉定沈氏,年十八,患胸腹身面俱肿,医治半月余不效。余诊其脉,六部俱不出,用紫苏、桔梗之类煎服一盏,胸有微汗,再服则身尽汗,其六部和平之脉皆出,一二日其脉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