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田螺不拘多少,漂净加香油一盏于水内,其涎自然吐出。取涎晒干为末,每服不过三分,酒调下。水自小便下,气自大便出,肿即消散。再服养脾胃之药即愈。
庚生按∶水肿用前方治之,内有积热者为宜。忆香祖笔记中,载一方颇简便,予曾试用有效。方用老丝瓜络三条(去子剪碎),巴豆四十九粒(去壳),将巴豆和丝瓜络同炒,俟巴豆深黄色,去巴豆入黄米三合,同丝瓜络同炒,至米黄为度。取米研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粒,用薏仁汤下,神效。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田螺不拘多少,漂净加香油一盏于水内,其涎自然吐出。取涎晒干为末,每服不过三分,酒调下。水自小便下,气自大便出,肿即消散。再服养脾胃之药即愈。
庚生按∶水肿用前方治之,内有积热者为宜。忆香祖笔记中,载一方颇简便,予曾试用有效。方用老丝瓜络三条(去子剪碎),巴豆四十九粒(去壳),将巴豆和丝瓜络同炒,俟巴豆深黄色,去巴豆入黄米三合,同丝瓜络同炒,至米黄为度。取米研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粒,用薏仁汤下,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