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心衰愈后呃逆

    退休干部王某,祖籍山东,形躯魁梧,性格爽朗。中年得高血压病,逐渐发展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血压常在190~210/120~130mmHg之间。严重时舒张压可高达140mmHg。二十年间屡现高血压危象,必经医院抢救始能脱险。久而久之,渐渐形成冠心病。年至五十上下,继发心力衰竭,每年须住院数次,始可苟延残喘。平素人参不离于口,一年内须服用生晒参500g 以上。至三年前来余处服用中药。当时见症:自感头晕头痛,时作时止,心悸慌乱,胸闷气促,甚则略见喘息,全身乏力,精神萎顿,动辄汗出,夜梦频仍。腰脊酸软,胃纳不馨,但二便正常。脉大按之软,舌淡白无血色,略胖,苔薄净。据脉证而论,此证为气血亏损,心肾不交。头脑常痛而不甚,且时作时止者,是虚晕虚痛,气血失充,清阳不展之象也。全身乏力,动辄汗出,是气虚卫阳不固,以致津液外泄。精神萎顿,腰脊酸软,为先天受损,肾将惫矣。心悸慌乱,胸闷气促,乃血不养心,兼有心气不足之疾。

    心肾两脏为水火之脏,在生理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二达于心,则水火既济而循环不息。今则两脏俱损,水升无力,火降不及,则火水未济,而成天地痞塞之象。恰如《周易》火下水上,卦成既济,水下火上则成未济之意相类。是以心火郁于上而胸闷心悸,肾水乏于下而腰脊酸软也。参酌脉象舌色,皆无:二致。治之之法,当两调气血,兼益心肾而交媾水火。药用:

    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神、甘草、熟地、淮牛膝、杞子、麦门冬、五味子、当归、枣仁、姜枣之属,服数剂即见效验,诸证明显好转。

    续服数十剂后,症状缓解,停药不服。越年余,自觉一向安好,时已孟冬,一日夜间忽发呃逆。呃声频繁,昼夜不辍。因交通不便,至第三日下午始来余处就诊,诊得两手脉大而稍软。依然是元气不充体质,稍感寒邪则膈膜痉挛,致呃逆连声而作。拟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汤,益气温中,降逆止呃。方为:

    旋覆花9g 代赭石30g 党参24g 甘草3g 姜半夏9g 柿蒂9g 丁香3g 生姜二片 大枣七枚

    上方服三帖未知,其妻来告症情依然。余推敲此症诊断无误,用药恰当,当是患者元气素弱,尚不足以运药势、制病邪,应继续服药。于是宗原方,去丁香恐其太热,柿蒂用15g,又三帖,呃逆即除,隔年相见,知未复发。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贺龙骧
  • 作者:
    吴道源
  • 《女科宝鉴》是以中医方法论述女性生殖器相关疾病的探索性新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七十多种常见女性生殖器相关病证,其中包括女科杂病、性病、月经病和中医药避孕、中医药抗早孕等。各病证以病机要点为中枢,展开对理、证、法、方、药的论述,同时,引进中医女科最新研究成果,使之更具临床指导性和收藏价值。

    纵览全书,具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扼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全书共约25万字。

    读者对象: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及广大男女中、青年。

    著者 一九九一年八月

    作者:
  • 作者:
    凌德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立斋
  • 作者:
    雪岩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