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诸风方。当以五月五日午时干地刈取苍耳叶,洗曝燥捣下筛,酒若浆服一方寸匕,日三。作散,若吐逆可蜜为丸,服十丸,准前计一方寸匕数也。风轻易治者,日再服。若身体有风处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皆为风毒出也。可以铍针刺溃去之,皆黄汁,出尽乃止。五月五日多取阴干之,着大瓮中,稍取用之。此草辟恶。若欲看病省疾者,便服之,令人无所畏。若时气不和,举家服之。若病胃胀满、心闷发热即服之,并杀三虫。肠痔,能进食,一周年服之佳,七月七、九月九皆可采用。
治心风虚热,发即恍惚烦闷、半身不仁挛急方∶
荆沥 竹沥(各五升) 枸杞根白皮 麦冬(各一升) 香豉(三合) 人参 茯苓 栀子仁 黄芩 川芎 桂心 细辛 杏仁 防风 白藓皮(各二两) 生姜 石膏 甘草(各三两)
上十八味 咀,以水二斗,和竹沥、荆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凡五剂间三日服一剂。(一用防己三两)
治虚热恍惚惊邪恐惧方∶
荆沥(三升) 竹沥(三升) 香豉(三合) 牛黄(十八铢) 麦冬 人参(各三两)升麻 铁精(各一两) 天冬 龙齿 茯苓 栀子(各二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铁精,更煎五六沸,取一升七合分五服,相去十里久。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诸病源候论》(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着。五十卷。 共分 67 门、1720 节,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
治诸风方。当以五月五日午时干地刈取苍耳叶,洗曝燥捣下筛,酒若浆服一方寸匕,日三。作散,若吐逆可蜜为丸,服十丸,准前计一方寸匕数也。风轻易治者,日再服。若身体有风处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皆为风毒出也。可以铍针刺溃去之,皆黄汁,出尽乃止。五月五日多取阴干之,着大瓮中,稍取用之。此草辟恶。若欲看病省疾者,便服之,令人无所畏。若时气不和,举家服之。若病胃胀满、心闷发热即服之,并杀三虫。肠痔,能进食,一周年服之佳,七月七、九月九皆可采用。
治心风虚热,发即恍惚烦闷、半身不仁挛急方∶
荆沥 竹沥(各五升) 枸杞根白皮 麦冬(各一升) 香豉(三合) 人参 茯苓 栀子仁 黄芩 川芎 桂心 细辛 杏仁 防风 白藓皮(各二两) 生姜 石膏 甘草(各三两)
上十八味 咀,以水二斗,和竹沥、荆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凡五剂间三日服一剂。(一用防己三两)
治虚热恍惚惊邪恐惧方∶
荆沥(三升) 竹沥(三升) 香豉(三合) 牛黄(十八铢) 麦冬 人参(各三两)升麻 铁精(各一两) 天冬 龙齿 茯苓 栀子(各二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铁精,更煎五六沸,取一升七合分五服,相去十里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