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五脏不调则致疽,疽者,肿结皮强,如牛领之皮。六腑不和则致痈,痈者,肿结薄以泽是也。腑与脏为表里,其经脉循行于身,俞皆在背;腑脏不调和,而腠理开,受于风寒,折于血,则结聚成肿,深则为疽,浅乃为痈。随寒所客之处,血则痞涩不通,热又加之,故成痈疽发背也。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诸病源候论》(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着。五十卷。 共分 67 门、1720 节,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
五脏不调则致疽,疽者,肿结皮强,如牛领之皮。六腑不和则致痈,痈者,肿结薄以泽是也。腑与脏为表里,其经脉循行于身,俞皆在背;腑脏不调和,而腠理开,受于风寒,折于血,则结聚成肿,深则为疽,浅乃为痈。随寒所客之处,血则痞涩不通,热又加之,故成痈疽发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