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针
刺深度视针刺部位、病证需要、针感程度而定,也要参考季节这个因素。《七十难》认为:“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变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变在下,故当深取之。”认为人的气血活动与季节有关。春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上,人体的阳气也趋向浅层,所以针刺宜浅;秋冬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人体的阳气也趋于深层,所以针刺宜深。“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意指春夏从深层(肝肾之部)引出阴气(一阴),秋冬则宜从浅层(心肺之部)纳入阳气(一阳)。
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七十四难》:“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腧穴,是与季节相联系的,针刺时要加以注意。其具体内容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以及《灵枢·四时气》中“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夏取盛经孙络”、“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说法有所不同。择要列表对照如下
时处《灵枢·本输》《灵枢·四时气》《素问·水热穴论》《难经·七十四难》春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春取络脉分肉间(肝气始生……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春刺井(邪在肝)夏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夏取盛经分腠(心气始长……邪居浅也)夏刺荥(邪在心)秋秋取诸合,余如春法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秋取经、输(肺将收杀……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秋刺经(邪在肺)冬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冬取井、荥(肾方闭……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冬刺合(邪在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