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诊宗三昧》 婴儿

    作者: 张璐

    问婴儿三岁以下.看虎口三关纹色.其义云何.

    答曰.婴儿气血未盛.经脉未充.无以辨其脉象.故以食指络脉形色之彰于外者察之.其络即三部之所发.其色以紫为风热.红为伤寒.青为惊恐.白为疳积.惟黄色隐隐.或淡红隐隐为常候.至见黑色危矣.若虎口三关多乱纹为内钓.腹痛气不和.脉乱身热不食.食即吐而上唇有珠状者.为变蒸也.其间纹色.在风关为轻.气关为重.命关尤重也.此言次指上三关近虎口一节为风关.中节为气关.爪甲上节为命关.然纹直而细者.为虚寒少气.多难愈.粗而色显者.为邪干正气.多易治.纹中有断续如流珠形者.为有宿食.其纹自外向里者为风寒.自内向外者为食积也.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势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也.至三岁以上.乃以一指按三关.此言寸关尺三部也.其脉常以六至为则.添则为热.减则为寒.浮弦为乳痫.弦紧为风痫.虚涩为慢惊.沉弦为腹痛.弦实为气不和.牢实为便秘.沉细为冷乳不消.沉滑为宿食不化.或小或涩.或沉或细.皆为宿食停滞.浮大为伤风.伏结为物聚.弦细为疳劳.沉数为骨蒸有热也.婴儿病赤瓣飧泄.脉小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泄易已.小儿见其腮赤目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或四末独冷.鼓栗恶寒.面赤气涌.涕泪交至.及耳后有红丝纹缕.脉来数盛者.皆是痘疹之候.汤药之所当忌者最多.慎勿漫投以贻其咎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胡荧
  • 作者:
    唐大烈
  • 作者:
    吴普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