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类本草》 珍珠

    作者: 唐慎微

    (珍珠_图缺)

    寒,无毒。主手足皮肤逆胪,镇心。绵裹塞耳,主聋。敷面令人润泽好颜色。粉点目中,主肤翳障膜。(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珍珠,君。治眼中翳障白膜,七宝散用磨翳障,亦能坠痰。日华子云∶珍珠子,安心,明目,驻颜色也。

    图经曰∶珍珠,《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珠牡(俗谓之珠母)。

    珠牡,蚌类也。按《岭表录异》∶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岁刺史亲监珠户入池采老蚌,割取珠以充贡。池虽在海上,而人疑其底与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测也。

    土人采小蚌肉作脯食之,往往得细珠如米者。乃知此池之蚌,随大小皆有珠矣。而今取珠牡,云得之海旁,不必是珠池中也。其北海珠蚌,种类小别。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但不常有,其珠亦不甚光莹,药中不堪用。又∶蚌属中有一种似江珧者,其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入药须用新完未经钻缀者为佳。

    海药云谨按《正经》云∶生南海,石决明产出也。主明目,除面 ,止泄,合知母疗烦热,消渴。以左缠根,治儿子麸豆疮入眼。蜀中西路女瓜亦出珍珠,是蚌蛤产,光白甚好,不及舶上彩耀。欲穿须得金刚钻也。为药须久研如粉面,方∶堪服饵。研之不细,伤人腑腑。雷公以牡蛎约重四、五斤以来,先置于平底铛中,以物四向 令稳,然后着珍珠于上了,方∶下锉了三件细,以绢罗重重筛过,却更研二丸下了,用。凡使,要不伤破及钻透者,方可用也。外台秘要∶疗子死腹中方,珍珠二两,为末,酒调服尽,立出。千金方∶治儿胞衣不出,苦酒服珍珠末一珠末以鸡冠血和丸小豆大,以三、四粒纳口中。又方∶主镇安魂魄,珠蜜方∶炼珍珠如大豆,以蜜一蚬壳,和一服与一豆许,日三。大宜小儿矣。抱朴子∶珍珠径寸以上可服,服之可以长久。

    酪浆渍之绝谷得长生。

    衍义曰∶珍珠,小儿惊热药中多用。河北圹泺中,亦有围及寸者,色多微红,珠母与廉州珠母不相类。但清水急流处,其色光白;水浊及不流处,其色暗。余如《经》。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
  •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