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治准绳·疡医》 手伤

    作者: 王肯堂

    手有四折骨六出臼。凡手臂出臼,此骨上段骨是臼,下段骨是杵,四边筋脉锁定,或出臼亦锉损筋,所以出臼,此骨须拽手直,一个拽,须用手把定此间骨搦,教归窠,看骨出那边,用竹一片夹定一边,一边不用夹,须在屈直处夹,才服药后不可放定,或时又用拽屈拽直,此处筋多,吃药后,若不屈直,则恐成疾,日后曲直不得。肩胛上出臼,只是手骨出臼归下,身骨出臼归上,或出左或出右,须用舂杵一枚,矮凳一个,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撑在于出臼之处,或低用物垫起,杵长则垫凳起,令一人把住手,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从上坐落,骨节已归窠矣。神效。若不用小凳,则两小梯相对木棒穿,从两梯股中过,用手把住木棒正棱,在出臼腋下骨节蹉跌之处,放身从上坠,骨节自然归臼矣。凡手KT 手腕骨脱绷直拽出,医用手抬起手 腕,以患人本身膝头垫定,医用手于颈项肩处,按下其骨还窠,却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贴。若手腕失落,或在上、在下,用手拽伸,却使手捻住,方可用前膏,敷贴药夹缚。若手KT 骨出,用圆椅横翻向上,医用足踏住椅,将病患手在椅横内,校曲入腕,内以小书簿,上下夹定平稳,却用前膏敷贴,用绢布兜缚,兜缚时要掌向上。若手盘出臼,不可牵伸,用衣服向下承住,用手撙按动摇,挪令平正,却用前膏敷贴夹缚,下用衬夹。凡手骨出向左,则医以右手拔入;

    骨出向右,则医用左手拔入,一伸一缩,摇动二三次,却用接骨膏、定痛膏,敷贴夹缚。

    凡手脚骨,只一边断则可治,若两手脚骨皆断者,不可治。凡手足骨断者,中间一坐缚可带紧,两头放宽些,庶气血流荫;若如截竹断,却要两头紧,中间放宽些,庶使气血聚断处。若接缚手者,前截放宽缚些,使血散前去,若按足者,下截放宽些,使气血散下去。凡用盘出向下,将掌向上,医用手撙损动处,将掌曲向外捺令平正,用前膏贴,再用夹向背一片,长下在手背外,向面一片,短下在掌按处,向小指一片,长下在指曲处,向大指一片,短下在高骨处,三度缚之。凡两手臂骨打断者,有碎骨,跌断者,则无碎骨,此可辨之。皆可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贴之。凡手指跌扑刀斧打碎,用鸡子黄油润,次 封口药末,外以散血膏敷贴,绢片缚定。若跌扑咬伤者,用泽兰散敷之。若有寒热者,用退热散敷之,寒热退即去之。凡手掌根出臼,其骨交互相锁或出臼,则是锉出锁骨之外须是,搦锁骨下归窠,出或外则须搦入内,或入内则须搦出外,方入窠臼,共只用手拽,断则难入窠,十有七八成痼疾也。宜接骨膏、定痛膏敷贴夹缚。四折骨用杉皮、竹片夹缚。六出臼只宜以布帛包缚,不可用夹,要时时转动,不可一时不动,恐接直骨。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柯琴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