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是由寒湿所致,另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内分泌障碍、慢性中毒或感染、鞋袜过紧和缺乏运动等均可促发冻疮。
冻疮多见于儿童和妇女。患者常有末梢部皮肤发凉,肢端青紫和多汗。好发于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足趾、足跟和耳廓等处。皮损为暗紫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边界不清,边缘呈鲜红色,表面紧张有光泽,质柔软。瘙痒,受热加重。有的表面可有水疱。有的年轻女性在股外侧呈蓝红色斑块,偶有溃疡。
(一)起居调养法
多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入冬后注意全身和局部保暖和干燥。鞋袜不宜过紧,受冻部位不要立即烘烤和热水浸泡,也不宜用雪和冰块在上面摩擦。
(二)药物调养法
(1)当归10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红花10克,细辛3克,白芍10克,麻黄6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2)黄芪10克,党参10克,制附子6克,桂枝6克,丹参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三)外洗调养法
用桂枝10克,附子10克,芫花10克,细辛10克,荆芥10克。煎煮取汁外洗。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是由寒湿所致,另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内分泌障碍、慢性中毒或感染、鞋袜过紧和缺乏运动等均可促发冻疮。
冻疮多见于儿童和妇女。患者常有末梢部皮肤发凉,肢端青紫和多汗。好发于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足趾、足跟和耳廓等处。皮损为暗紫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边界不清,边缘呈鲜红色,表面紧张有光泽,质柔软。瘙痒,受热加重。有的表面可有水疱。有的年轻女性在股外侧呈蓝红色斑块,偶有溃疡。
(一)起居调养法
多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入冬后注意全身和局部保暖和干燥。鞋袜不宜过紧,受冻部位不要立即烘烤和热水浸泡,也不宜用雪和冰块在上面摩擦。
(二)药物调养法
(1)当归10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红花10克,细辛3克,白芍10克,麻黄6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2)黄芪10克,党参10克,制附子6克,桂枝6克,丹参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三)外洗调养法
用桂枝10克,附子10克,芫花10克,细辛10克,荆芥10克。煎煮取汁外洗。